现代农业“绿”起来

现代农业“绿”起来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在兴庆区,到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热潮,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无公害蔬菜新鲜娇嫩,标准化现代养殖基地里的兔子、奶牛供不应求,集农业体验、娱乐、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内游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兴庆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特色产业让菜篮子更殷实

来到月牙湖乡,一排排整齐的温棚映入眼帘,温棚里栽种着株株无花果树,每一株茎叶都挂上了颗粒饱满的无花果,一进大棚就能闻到特有的清香。

月牙湖乡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接处,昼夜温差较大,空气质量良好,独特的生态气候环境造就了无花果软糯甘甜的口感。目前,月牙湖乡无花果种植规模达到30多亩,产量5万多斤,主要通过游客采摘和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产值80万元左右。

近年来,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月牙湖乡因地制宜引进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逐步走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新路子。同时,采取“基地+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引进多家龙头企业种植红树莓、菌菇等,不仅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还进行技术培训,带动村民变身承包户,直接参与到产业经营发展中。

最近,牙湖乡的蜜瓜到了丰收时节,大棚前的包装箱排了几十米长,上百号工人忙着将蜜瓜打包。

许左文是滨河家园一村的村民,过去常年在外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今年,他来到蜜瓜大棚学习种植技术,帮忙打理大棚,一个月能挣上4000多元,日子过得松快了,他还准备承包三栋大棚。

从“以粮为主”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兴庆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增加有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综合生产力持续提升。今年,兴庆区规划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通北村4、7队、掌政镇掌政村、大新镇塔桥村等4个建设点建设联栋拱棚、日光温室、全钢架大拱棚2013.6亩。上半年,落实瓜菜播种面积2.74万亩,较去年同比增加10%。新增2个千亩以上蔬菜基地,发展订单瓜菜近1500亩,推广哈蜜瓜、粉印系列番茄等名特优瓜菜品种5个,辖区优良品种覆盖率98%以上;并创建3个500亩以上永久性蔬菜基地。

农技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57岁的马国成是通贵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做了三十多年技术工作,他对乡上所有农作物种植情况了如指掌。每天,他都会到田里去看看长势,还定期开展培训,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大家都说,看到马国成在地里,心里就踏实。

在培训中,马国成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他为村民们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大家改正农作物管理问题和不当技术经验,还现场演示如何剪枝、打药、施肥、嫁接。

马国成的手机就是一条村民咨询的热线和服务平台,这些年来,他从没换过手机号,坚持全天候开通,为农民答疑解惑。他还建立微信群,通过语音通话、视频问答等方式,将农业专业性术语翻译成“大白话”进行“一对一”解答。

而在兴庆区,像马国成这样的农技人员还有很多,兴庆区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为抓手,以创新带动区域农业发展,致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技人员队伍。

同时,扩大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范围,根据“一乡一品”方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并组织到发达地方农村观摩学习、开阔视野。还按照“分类管理、因人施策、跟踪培养”原则,对有一技之长的,提供专业指导和平台展示;对有事业基础的,提供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对有学习意愿的,提供更多机会参与交流学习。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农业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产生量增加,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兴庆区农业部门积极行动,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路子。

银川金胜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掌政镇养殖规模较大的基地,走进场区,很少闻到臭味,也见不到粪污。

合作社负责人詹金学告诉记者,污水、粪便收集经固液分离处理后,干粪生产的有机肥可为种植牧草、玉米提供养分,污水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沼气可以为牛场提供能源,还能还田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养循环的方式既解决了种植基地有机肥的需求,降低了成本,又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一举多得。”詹金学笑着说。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兴庆区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带头通过科技化、生态化、无公害化等多种生态手段,在解决农药残留、推进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模式转型。今年以来,兴庆区加大统防统治、植保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并以实施“清河行动”为契机,继续抓好河、湖、沟道周边污染防治工作,还加快实施月牙湖乡海淘北村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二期)等项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63136996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