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趟出高标准农田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艳阳高照,微风轻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青龙镇黄草坝千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轮作区,前阵子种下的500亩红薯藤泛着青绿,再过数月,这片区域产出的红薯,每亩能卖4000多元。

水池、管网、沟渠、烤房群……行走于高标准农田的机耕路上,短短半年时间,这里发生的变化让人欣喜。

去年10月,围绕国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在建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启动黄草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92万余元。如今,该项目已投入农业生产,成为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青龙镇高标准农田项目轮作区种植的红薯长势喜人。邓楚瑜摄

青龙镇高标准农田项目轮作区种植的红薯长势喜人。邓楚瑜摄

顺势而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黄草坝高标准农田的前身是一个农场,此前不少区域坡度较大,常年缺水,耕地利用效率有限。

去年2月,青龙镇烟农合作社在建水县烟草专卖局支持下,流转到了这片土地,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下了基础。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加之外出务农村民逐年增多,走规模化土地流转、专业化生产组织的路子,是稳定农村农业的好方法。

今年4月初,黄草坝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谁来生产”的问题摆在青龙镇烟叶工作站和烟农合作社面前。

“这片土地的区域位置有些‘尴尬’:距离附近村庄的路程较远,村民们到这儿种地不方便……”合作社理事长赵云龙说,除了土地区位的问题,如何应对当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也很考教人。

多种问题叠加,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迫在眉睫。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将高标准农田划分为耕作区和轮作区,耕作区由合作社种烤烟,轮作区租给商贩种红薯,走“粮烟协同发展”的路子。

近500亩地如何管理?合作社从精细管理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指导合作社在当地聘请2支专业化帮工队全流程参与生产,并指定2名技术员负责质量管理。”烟叶工作站站长许建辉说,为了确保规模化生产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形,他们对各生产环节的用工数和工作效率进行了测算,以工作质量核定各帮工队的用工报酬,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聘请帮工队并非意味着工作站和合作社可以当“甩手掌柜”,他们充分发挥育苗、植保、机耕、烘烤、分级五支专业队作用,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方法。

目前,无人机飞防、物联网虫害监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覆盖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并辐射周边大农业。

建设中的青龙镇高标准农田项目。邓楚瑜摄

建设中的青龙镇高标准农田项目。邓楚瑜摄

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助力群众增收

前阵子,帮工队二队队长孔祥彬算了笔账,从烟苗移栽到现在,两个多月里,队里的20多名工人,人均报酬近4000元。

“按出勤天数计发报酬,经常出勤的,还要高出不少。”孔祥彬说,这些工人来自附近各村,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打零工,一年下来,报酬和种几亩地的收入差不多。

除了这20多名相对固定的工人,在移栽等用工需求较大的生产环节,孔祥彬便发动亲朋好友联系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多的时候,每天有上百人。据合作社测算,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烤烟生产的用工开支为100多万元,均以劳动报酬的方式支付给参与劳作的群众。

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合作社把工作做到位。

今年烤烟移栽结束后,合作社将高标准农田的轮作区租给了一家农业公司种红薯。

种红薯的用工需求也不小,对此,合作社向这家农业公司提出了一个要求:优先聘用在烤烟种植区劳作的群众。青龙镇天把寺村村民李增刚参与了烤烟移栽和中耕管理环节,加上到红薯地打工的收入,20多天的时间里拿到了3000多元报酬。

在高标准农田区域的南面,15座卧式烤房完成最后调试,静待即将开始的烟叶烘烤。

烘烤的时间只有40多天,其余时间如何发挥烤房的作用?赵云龙说,等烘烤结束后,合作社打算将烤房租出去给人烘烤红薯干或三七,由此一来,合作社能增加一笔收入。

青龙镇各育苗点与各村子的路程远近不一,此前移栽时,不少村民到育苗点取苗费工费时。近两年,为了降低乡亲们的取苗成本,合作社组建了专业化运苗队,由运苗队免费送苗到田间地头,送苗区域覆盖全镇80%的村子,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全镇种植户减省取苗成本20多万元。

赵云龙说,合作社包括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的种烟收益和出租烤房的收入等,将作为运苗成本,明年争取将服务区域的比例再提高一些,“合作社剩余的收入,将以分红的方式兑现给种植户,与大家共享发展红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63136996
官方微信